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法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_皖政办〔2017〕24号
责任编辑: 总务处 发布时间:2017-04-10 浏览: 10624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国中医药办发〔2016〕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局直属(管)各单位、局机关各部门: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中医药行业文化自信,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局制定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皖政办〔2017〕24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健康产业是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为全人群、生命全周期提供健康服务、商品和设施的产业集合,主要包括医疗服务、现代医药、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健康体育、健康食品和养生等业态。加快健康产业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健康安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我省健康产业发展,经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要求,全面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打造万亿级产业为目标,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省健康产业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引入社会资本,着力增加供给、创新模式、扩大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努力将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强化政府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加强政府在政策制定、标准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领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健康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突出优势,融合发展。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引导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大力促进医疗服务和健康养老养生、体育健身、休闲旅游、药械研发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充分激发社会资本热情,有效释放人才资源活力。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提升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具有安徽特色的健康产业体系,医疗服务、现代医药、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健康体育、健康养生和健康食品等产业快速发展,健康产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健康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健康产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核两翼多园多极”的健康产业布局,即: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全省健康产业核心区,以黄山、池州为中心,覆盖宣城、安庆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以亳州为中心,覆盖阜阳、宿州的中华药都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集聚区为“两翼”,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00个重点园区、打造100个健康小镇、实施100个重大项目、培育100家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创建20个人才培养基地。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到2020年,健康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服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社会活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产业。

1.鼓励社会力量办医。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全面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严格规划增量、科学调整存量,优化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发挥合芜蚌优质医疗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多层次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地。推行精准医疗,发展高端医疗,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发展,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普遍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加强疾病预防,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加强专业化体检机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建设,鼓励开展连锁经营。

2.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制剂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支持第三方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动大型设备共享和检查结果互认。支持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和健康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3.推动“互联网+”医疗。推进健康信息与医疗服务相结合,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一卡通用。实施健康安徽云服务计划,建立省级远程服务中心、全省影像检验云中心、慢病管理云中心,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促进健康医疗行业与互联网行业融合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应用,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

(二)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1.促进医药产业集聚。强化要素支撑,优化应用环境,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以合肥、阜阳、亳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的集原料供给、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医药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实现产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2.推动医药产品研发。坚持技术创新、科技引领,充分发挥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科研优势,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

3.完善医药产业体系。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大力开发预防、诊断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加快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形成以生物制药、化学药、中药为主,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为辅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健康医药产业体系。

(三)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

1.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融合,建立协议合作关系,鼓励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以开展市场化养老服务产业试点为契机,推动我省市场化养老服务业发展。

2.发展基层健康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施健康养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务制度,加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动态管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

3.培育养老产业集群。重点开发养老服务产品和培育养老服务品牌,发展养老科技、产品研发与装备产业,创新养老健康服务内容,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适老化的养老地产,拓展房地产业态,支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休闲养生食品、功能性保健食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支持数字化健康养老服务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养老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打造一批医养结合数据服务中心、产品用品研发中心。“十三五”期间,全省抓好6个省级医养结合综合示范区、20个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园区)、100个医养结合示范项目、300个社区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建设。

(四)提升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1.培育健康旅游产品。发挥我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养生、文化、健身等优势资源,促进旅游业与中医药、体育、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休闲旅游产品。

2.发展健康旅游服务。大力发展运动休闲游、养生文化游、山水休闲游等健康休闲旅游服务,建成一批集旅游、健身、文化、自然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健身生态休闲旅游区,促进健康休闲旅游产业科学化经营和规范化发展。

3.建设健康旅游基地。不断开拓国内外健康旅游市场,结合本地文化和资源优势,整合各地健康养生旅游资源,推出系列养生概念、养生活动和养生产品,加快建设池州生态禅修养生中心、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宣城大桃花潭文化生态养生度假旅游示范园区,亳州、大别山扶贫片区(金寨、霍山、岳西)中医药旅游基地等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鼓励优质医疗机构、旅游服务机构和旅游休闲基地合作,积极开发医疗美容、中医药养生旅游等健康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引进社会资本,建设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拓展休闲农业旅游。

4.创新健康旅游业态。以园区景区化为目标,依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升级打造一批健康产业园,逐步形成花海风情、茶乡美景、农耕体验、健康养生、农旅一体化的旅游新业态。支持有条件的森林公园及其他类型森林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森林康养产品,提供集体验、保健、医疗于一体的森林养生服务。加强养生旅游和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业态的融合,提高休闲养生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份额,实现旅游产品之间的资源和设施共享,促进养生旅游和其他旅游业态共同发展。


(五)大力发展健康体育产业。

1.发展运动休闲产业。依托山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户外康体等运动休闲产业,规划打造环巢湖、环太平湖、大别山等运动休闲产业带,建设一批体育主题公园、体育特色小镇、森林康养基地、山地户外(水上运动)基地和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2.丰富健身市场供给。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积极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中介等体育服务业,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俱乐部和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从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支持体育企业开发新产品,丰富体育健身市场供给。推行体育消费券发放,促进体育健身消费


(六)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1.发挥中医药优势。发挥中医医院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技术指导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探索建立以慢病为重点的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完善中医康复服务体系,提升中医康复服务能力。

2.推动中医药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旅游、互联网、休闲、饮食等深度融合。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养生保健、健康旅游等新业态,鼓励依托当地中医药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研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产品,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组建3-5个中医优势病种健康管理联盟,建成10个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30个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示范区)。

3.打造皖药品牌。保护、开发、利用中医药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中药材产业体系,建设“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开发药食同源产品,打造一批知名中药企业和皖药品牌。加快推进现代中药产业聚集区建设。建立5个以上具有新安医学和华佗医学文化、体现皖药道地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药文化科普基地。


(七)壮大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1.开发健康食品种类。大力发展健康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各类健康食品,以及天然、绿色、环保、安全的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孕妇、婴幼儿及儿童、老人、军人、运动员、临床病人需要的特殊膳食食品,以及用于补充人体维生素、矿物质的营养素补充剂。壮大食品精深加工业。加强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养生保健产品。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具有资源优势、物流和消费集中的地区,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推动健康食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的现代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遵循“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特色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保障健康食品供给。

(八)积极发展健康保险产业。

1.丰富健康保险产品。在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2.创新医保服务模式。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大力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探索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经办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支持保险机构以投资新建、参股、并购、租赁、托管等方式兴办养老社区等服务机构。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卫生计生、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和信息化、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农委、水利、林业、商务、地税、体育、统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旅游、国税等部门组成的省推进健康产业发展联席会议,负责做好健康产业规划推进、政策制定和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协调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卫生计生委。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各地要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全力推动我省健康产业发展。

(二)强化规划引领。

紧紧抓住健康中国重大战略和全国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编制出台“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及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合理规划全省健康产业发展布局,引导市场主体投资健康产业领域。依托规划积极搭建发展平台,谋划储备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规划在引领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中的作用。健全评估和监督机制,推进规划落地,鼓励各地根据意见和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推动健康产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省有关部门要开展定期或专项督查,确保规划和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三)加强要素保障。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整合同类财政资金,按照轻重缓急,对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发展规划清晰的重点区域、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优先予以扶持,打造健康产业示范区并逐步延伸产业链条。统筹利用省产业发展基金、健康养老服务业投资基金等基金,以市场化方式,由专业管理团队进行投资管理,支持健康产业发展。强化政银企合作,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产业贷款的投入,积极打造具有创新性、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使用PPP模式、利用外资发展涉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产业发展需要,扩大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


(四)鼓励研发创新。

依托中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加强源头创新和重点项目研发,建设一批高端医疗器械、药物等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与健康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研发支撑体系。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整体提升我省健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健康产业企业、研发机构、服务机构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加快健康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继续实施“外专百人计划”等引智工程,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设一批应用技术教育和实训基地,规范并加快培养护理员、家庭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旅游引导员等从业人员,打造技艺精湛的健康服务技能人才队伍。
(五)注重平台搭建。

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健康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鼓励支持各地积极申报创建试点示范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健康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和康体养生服务业,建立运行健康产业综合服务网络,推动健康产业大数据应用。支持成立健康产业联盟和专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和集聚发展。组建国际性健康产业专家指导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筹划国家级、省级健康产业发展峰会、博览会、交易会,支持举办健康中国(池州)论坛,提高认知度,培育知名度,营造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打造安徽健康产业整体形象。
(六)优化发展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准”原则,全面清理和修改不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批标准、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严控审批时限,研究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全面精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严格执行“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制度,促进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推进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布涉及健康产业企业和机构的政策目录清单,保障企业依法享受优惠政策。

附件:加快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及责任单位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3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加快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及责任单位
序号
  重点工作 责任单位

1、编制出台我省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
2、“十三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00个重点园区、打造100个健康小镇、实施100个重大项目、培育100家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创建20个人才培养基地。
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农委、省商务厅、省体育局、省旅游局,各市人民政府。
3、开展健康安徽云服务计划,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应用和健康医疗行业与互联网行业融合。省卫生计生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4、打造以合肥、阜阳、亳州为中心的医药产业集聚区。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合肥、阜阳、亳州市人民政府。
5、“十三五”期间,全省抓好6个省级医养结合综合示范区、20个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园区)、100个医养结合示范项目、300个社区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建设。
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各市人民政府。
6、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皖北中医药养生文化城,建设池州生态禅修养生中心、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亳州中医药旅游基地等一批健康休闲旅游基地。
省旅游局、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市人民政府。
7、重点发展户外康体等运动休闲产业,规划打造环巢湖、环太平湖、大别山等运动休闲产业带,建设一批体育主题公园、体育特色小镇、森林康养基地、山地户外(水上运动)基地和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省体育局、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各市人民政府。
8、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立5个以上具有新安医学和华佗医学文化、体现皖药道地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药文化科普基地。
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计生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市人民政府。


地址:芜湖市湾沚区滨湖大道1号 咨询热线:19955346164  手机:0553-2579666 芜湖医药卫生学校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8004861号-1 技术支持: 灵创科技